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黑客接单,接单网站,黑客入口

色即是空(色即是空是四字成语吗)

本文目录一览:

色即是空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说和尚看破红尘,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要认识此言的真正含义,还得从佛教的基本教义说起.

佛教的教义,主要是所谓的"四谛",即苦、集、灭、道。苦、集二谛阐明人生的本质及形成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具体地说:1、苦谛是人生在世看着是苦,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种苦,以及无数的烦恼。2、集谛是对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的分析,认为宇宙万物及现象不能独立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既然如此,那所有实体便没有单独的“自性”,不但具有”自性“而且具“共性”,佛家称为“诸法无我”,并且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称为“诸行无常”,这便是空的主要内容。3,灭谛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涅盘。达到熄灭人生苦难烦恼,超越生死轮回。(注意,超脱生死并非等于是轻生,佛教是看重生命的)4、道谛便是通往涅盘之路。方法归纳为“戒、定、慧”。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来四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空,上面说到是产生现象的多种因素和缘由,是事物的本质。比如说,一篇文章要呈现在读者面前,首先需要人的思想,纸笔,及传媒工具,不能单独成立,说白了,文章这种表象就是“色”,而产生这种“色”的因缘,诸如人的思想、纸等便是“空”,人如果不想写文章,或没有纸笔等这种空,便不会产生文章这种“色”而我们的每个人的个体也信赖于父母的因素,以及所看所想所食的种种关系而成立的。所以,色非女色男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色即是空,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便是空的缘由关系及多种因素合成的最好说明。

只有认识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才能让人行善并以自身个体的德性度人,并真正关心世间万物,以自身的身体力行,通过“道谛”的“戒、定、慧”达到超脱解除苦难烦恼。而这种力行过程中,佛教还注意到“悲”,所谓大慈大悲大概相当于儒家的“仁”,总的说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色即是空 是什么意思?

【空即是色(梵s/u^nyata^iva ru^pam,藏ston%-pan~id gzugs so)】

‘色即是空’之对句。即指真空不异于色法,空的当体即是色。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大正8·848c)∶‘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谓五蕴与空是不异,而且相即。《华严法界观门》云(大正45·686a)∶‘真空必不异色,故云空即色,(中略)要由真空即色,(中略)故令断空不即色。’此并非是析色见空,乃是由于体达色之当体即空,故言空而不意味断灭,也就是即有之空方名真空,然而此真空既‘即有’,故必亦不异于‘有’,空即是有,故说为空即是色。

◎附∶印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摘录自《妙云集》下编{11})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般赏识他的圆融,却不大注意佛经的完整意义。忽略了这是阐明‘五蕴皆空’,而归宗于‘诸法空相’及‘空中无色’的。这不是理论问题,而是修证问题。如专在即色即空的理论上兜圈子,就会不自觉的横跨了一步。

‘色(受、想、行、识,此下以色为代表,总说五蕴)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么意义?为什么要这样说?这应先理解,‘色’与‘空’所代表的意义。‘色’等是我们触对的世界,物理(生理)、心理现象的世界。被称为‘自己’的身心组合,认识到的境界,就是‘色’等,这就是当前的现实。然而,这是众生的现实;如老是这样,将永远的迷惑,永远的苦厄,永远不自在的活着,不自在的死去。这是佛法所确认的人生大问题。学佛法,是要在这当前的现实(五蕴)中,如实觉照而得大解脱(度一切苦厄)。无论是小乘、大乘,有宗、空宗,都以为修证是有超越常情的体验的。究竟的体验内容,是一般心识所不能意解与想像的;也不是一般语言文字所能表示的。这是什么都不是,连‘不是’也说不上的。对一般人来说,这是怎么也说不明白的。佛陀说法,不是为了说明这个,而只是就众生的当前现实身心,指示,引导,使学者在修持的过程中,离却颠倒、错乱,而趣向,临入这一如实的境地。在离却颠倒错乱的修持中,佛是常以‘无常’、‘无我’、‘寂灭’(三法印);‘空’、‘无相’、‘无作’(三三昧);‘厌’、‘离’、‘灭’、‘舍’等来教导的。在修持中,以脱落常情迷执而实现出来。所以在无以名之,强为立名的情况下,就称之为‘空’,‘空性’(也称无相、无作、不生灭等)。古人说∶‘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如以空为空,那早就误会了。空,可说是符号,表示那众生所无法思议的,而可经空无我的观照,而如实体现的境地。这样,当前的现实(五蕴,可能的体验)空,在我们的意解中,对立起来。世间学者看来,这是现实与理想,现象与本体,形而下与形而上。在佛教中,相与性,事与理,也都在理论中对立起来。如病眼的见虚空有华,明眼的见虚空明净∶将空花与明净,对立起来而说同说异,虽是免不了的(众生就是欢喜这一套),而其实是不必要的。

现实的‘色’(蕴等),可能实证的‘空’(相、空性等),如寻根究柢的说起来,这是一切佛法所共的。以不同的名词来表示(约义不同,在说明上就有多少差别),那就是‘虚妄’与‘如实’,‘生死’与‘涅盘’,‘世间’与‘涅盘’,‘有为’与‘无为’,‘缘起’与‘寂灭’。如从‘能’边说,那就是‘无明’与‘般若’,‘无明’与‘菩提’了。‘空性’,圣者们的体证,是有浅深的;而为一切圣者所共证,是没有差别的。所以经上说∶八地菩萨智证无分别性,是二乘所共的(《华严经》)。二乘若智若断,就是菩萨无生法忍(《般若经》)。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法华经》)。就现实‘五蕴’而体证‘空相’中,表现为大乘菩萨的,不只是‘照见五蕴皆空’,而是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去证入的。‘色即是空’与‘空即是色’,在修持上是观法,是趣入‘空相’的方便。在说明上,这是与二乘的差别所在。这是事实,是佛教界的事实。被称为小乘的圣者,观‘五蕴’而证入‘空寂’,意境是‘超越’的,是超越于生死的。因而自然的倾向于离五蕴而入空,离世间而证涅盘。从而作体系的理论说明,那就生死与涅盘各别,形成两项不同的内容。基于这种意解,而形成圣者们的风格,不免离世心切,而流露出‘遗世独存’、‘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这在佛教中,可说是圣之清者了!而另一分证入的圣者,觉得迷悟虽不可同日而语,而迷者现前的五蕴,圣者现证的空相,决不是对立物。观五蕴而证入空相,空相是不离五蕴,而可说就是五蕴的;就是五蕴的实相,五蕴的本性。如明眼人所见的明净虚空一样,与病眼所见的,决不是对立物,而实是病眼所见的,那个空花乱墬的虚空的真相。没有离五蕴的空,也就没有离空的五蕴了。这一类圣者,就是被称菩萨的。依蕴而契入空相,意境是‘内在’的。真理是不离一切而存在。基于这一特质,自然倾向于即俗而真。由此而发为理论的说明,那就‘世间即涅盘’,‘生死即解脱’,‘色即是空’,‘无明实性即菩提’了。基于这种特质,而表现为菩萨的风格,那就‘即世而出世’;‘不离世间而同入法界’;‘不着生死,不住涅盘’;‘不离世间’,‘不舍众生’,而流露出‘涅而不缁’的精神了!

根源于众生的当前事实——‘色’(蕴等),而趣入‘空相’,是佛法的根本问题。意境上、理论上、风格上,虽表现为‘超越’的‘离世’,或‘内在’的‘即世’——二类。菩萨的特质,虽为‘即俗而真’,‘即色是空’,不离乎世俗,甚至以贪、嗔、痴、慢为方便。然在修证的过程中,大乘还是‘照见五蕴皆空’,还是证入‘诸法空相’,‘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因为五蕴是众生当前的事实,熟悉不过的生死现实。所求所向所趣证的目标,当然不是五蕴。修证的主要目标,正是即‘色’观‘空’而契入‘空相’。在没有契入‘空相’以前,也说不上即色即空的妙悟。所以观‘空’而契入‘空相’,就是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关■所在。《般若经》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唯识宗所传∶根本智证真如,是泯绝众相的。圣者的现证,突破生死关的根本一着,就在这里。《密严经》说∶‘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不同于世俗所见的诸行(五蕴)如幻,是要透过这根本一着——证悟真空,而后逐渐达到的。所以根本智(般若)证真,方便(后得智)达俗,方便是般若的妙用,是般若成就以后所引发的。论理,方便不异般若,即般若的妙用。五蕴是即空的五蕴,蕴空不二。而事实上,印度圣者的修证,却是面对现实;尽管即色即空,而所悟正在‘空相’(根本智证一关,并不说菩萨修证,齐此而止)。这与部分学者,高谈理论的玄妙,清谈娓娓,悦耳动听,是有点不同的。

佛法不是假设的推理,是有事实,有经验,而后才有理论的,名为‘从证出教’。教化,使人信解而同样的趣入于修证,于是而有‘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等说明;才有中观者、瑜伽者的理论说明。这是佛法的修证事实。在修持经验中,有似是而非的,或将到而未到的境地;世间也有类似的情形。因此,再从这二点,略为论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佛法的修证问题。‘空’所代表的,是甚深的体验内容,这不是文字语言的理论领域!佛法有什么可说呢!然而,佛有善巧方便,就众生现实身心,开示,诱导,使人类揭开现实的诳假相——‘色’(代表现实身心),而直入于自证的境地——‘空’。在这方法论的立场上,‘色’为什么是虚妄,是假相,是空?为什么这样的观照,能趣向、契入‘真如’、‘空相’,就都是可以论说的了。这譬如‘阳明山’自身,本无所谓东西南北,而从我们自己的立场来看,通过世俗共认的名相假立,就有东西南北可说。而且(虽然是假立的)可凭此东西南北的方向,前进而到达目的。修证的方法问题,成为理论问题。解与行相应,从可说可分别,而能导向离言无分别,是佛法的大方便,这不是侈谈不立文字者所知的。(中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只是理论的,而是修证的方法问题。般若的‘照见五蕴皆空’,是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无碍的正观为方便,而契入‘诸法空相’的。约方法说,是观,是空观——‘未成就时名为空(三昧,唯识宗名加行无分别智)’。因空观的修习深入,到契会实相——‘成就时名为般若’(唯识宗又称为根本无分别智)。论方法,是观,虽依止起观,修到止观双运,而观不是止。等到成就功德,般若与禅定相应,定慧平等,而般若波罗蜜多,并不就是禅定波罗密多。说到观,观是寻思,抉择。思择一切法无自性空;或思择名义无实而入唯识无义的正观,般若是由观的修习而引发的。中道正观(无分别观)与修止不同,与直下无分别而得的无分别定,也根本不同。与部分类似的定境,都不可同日而语,何况是幻境?更何况是咒力、药力,所起身心的类似超常经验呢!以药力所引起的某种超常经验,解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固然是不伦不类。专在学派的理论上表扬一下,对于‘即色即空’的经义,也还有一段距离呢!

〔参考资料〕 慧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下;《注华严法界观门》。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色即是空】

梵语 ru^pam! s/u^nyata^ 或 yad ru^pam! sa^ s/u^nyata^。出自玄奘所译般若心经。为“空即是色”之对句。色,广义言之,乃物质之总称。谓一切现象皆为空幻,无有实体。小乘以人为五蕴之假和合,无独立自存之实体,故说“人无我”;大乘不但认为人无我,且以为五蕴自身亦虚假不实,而说“法无我”。所谓五蕴皆空,意谓不论物质现象(相当于色)或精神现象(受、想、行、识)均属因缘所生法,无固定不变之自性;若以其为实有自性,则是虚妄分别,故色之本质为空。(梵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五实际品、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维摩经卷中入不二法门品、大智度论卷九十、中论卷二观行品、般若心经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华严注法界观门)((参见:空即是色)3478)p2544

FROM:【佛光大辞典】

【色即是空】

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这些物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其当体即空,故说色即是空。

FROM:【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色即是空】

(术语)色者总谓有形之万物。此等万物,为因缘所生者,非本来实有故是空也,是谓之色即是空。即是指事物当体而言。是就五蕴说有空即之理也。般若心经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梵Ru%panis/u%nyata%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么意思?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两层意思。

第一种佛家意思,就是说世间万物众多,不要贪恋,今天是你的,明天就是别人的。争来争去,到头来谁都不是的。只要心中有佛,其他都是过眼云烟。

第二种民间意思,就是说要好好做人,不要色欲成性。为其小儿事情大,为其女人失天下。色致家破,家破因色起。现在很多男女婚内出轨,导致妻离子散。一个好好的家因色而空。色的背后是空,空的背后是色。色即是空的源头,空即是色的结果。商纣王就因贪色败了江山。

扩展资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佛教术语,世亲释四卷十九页云:若取遍计所执自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以故?遍计所执色无所有,即是空性。此空性,即是彼无所有。非如依他起与圆成实不可说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怎么理解

色即是空取自玄奘译著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思无非是超脱俗世之后,色即成了空无,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最后空无也是色,是色的另外境界。

“色”,很容易让人误解,尤其是没有学佛的人,经常把这个“色”当成“美色”、“美女”,甚至把这句话当成贪恋女色的借口,这是对佛经极大的误解。其实这里的“色”指的是物质、现象,我们能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一切事物,在佛经里都称作色。

“空”就是无,空性,这个字说起来容易,理解也不难,但是能真正的证悟到空,就很难了。

扩展资料

色即是空全文是: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大乘佛法教义之总纲,其内容简洁概要。全经只有260字,属六百部般若之一卷。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於此经。此经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 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色即是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教的“色即是空”什么意思?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说和尚看破红尘,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要认识此言的真正含义,还得从佛教的基本教义说起。

佛教的教义,主要是所谓的"四谛",即苦、集、灭、道。苦、集二谛阐明人生的本质及形成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具体地说:1、苦谛是人生在世看着是苦,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种苦,以及无数的烦恼。2、集谛是对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的分析,认为宇宙万物及现象不能独立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既然如此,那所有实体便没有单独的“自性”,不但具有”自性“而且具“共性”,佛家称为“诸法无我”,并且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称为“诸行无常”,这便是空的主要内容。3、灭谛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涅槃。达到熄灭人生苦难烦恼,超越生死轮回。(注意,超脱生死并非等于是轻生,佛教是看重生命的)4、道谛便是通往涅槃之路。方法归纳为“戒、定、慧”。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来四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空,上面说到是产生现象的多种因素和缘由,是事物的本质。比如说,一篇文章要呈现在读者面前,首先需要人的思想,纸笔,及传媒工具,不能单独成立,说白了,文章这种表象就是“色”,而产生这种“色”的因缘,诸如人的思想、纸等便是“空”,人如果不想写文章,或没有纸笔等这种“空”,便不会产生文章这种“色”。而我们的每个人的个体也信赖于父母的因素,以及所看所想所食的种种关系而成立的。所以,色非女色男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色即是空,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便是空的缘由关系及多种因素合成的最好说明。

只有认识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才能让人行善并以自身个体的德性度人,并真正关心世间万物,以自身的身体力行,通过“道谛”的“戒、定、慧”达到超脱解除苦难烦恼。而这种力行过程中,佛教还注意到“悲”,所谓大慈大悲大概相当于儒家的“仁”,总的说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佛学常见词汇

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这些物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其当体即空,故说色即是空

  • 评论列表:
  •  纵遇傻梦
     发布于 2022-07-10 16:29:52  回复该评论
  • 其实是不必要的。 现实的‘色’(蕴等),可能实证的‘空’(相、空性等),如寻根究柢的说起来,这是一切佛法所共的。以不同的名词来表示(约义不同,在说明上就有多少差别),那就是‘虚妄’与‘如实
  •  忿咬卿绡
     发布于 2022-07-10 06:05:46  回复该评论
  • 佛的人,经常把这个“色”当成“美色”、“美女”,甚至把这句话当成贪恋女色的借口,这是对佛经极大的误解。其实这里的“色”指的是物质、现象,我们能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一切事物,在佛经里都称作色。“空”就是无,空性,这个字说起来容易,理解也不难,但是能真正的证悟到空,就很难了。扩展资料色即是
  •  余安僚兮
     发布于 2022-07-10 15:29:10  回复该评论
  • 也说不明白的。佛陀说法,不是为了说明这个,而只是就众生的当前现实身心,指示,引导,使学者在修持的过程中,离却颠倒、错乱,而趣向,临入这一如实的境地。在离却颠倒错乱的修持中,佛是常以‘无常’、‘无我’、‘寂灭’(三法印);‘空’
  •  笙沉饮惑
     发布于 2022-07-10 09:19:13  回复该评论
  • 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如以空为空,那早就误会了。空,可说是符号,表示那众生所无法思议的,而可经空无我的观照,而如实体现的境地。这样,当前的现实(五蕴,可能的体验)空,在我们的意解中,对立起来。世间学者看

发表评论:

«    2024年8月    »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文章归档
标签列表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