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2、什么是先知书?
先知有哪些主要内容?
《先知》内容概述:由于《先知》探讨了26个方面的问题,难以一一道来,只能择其一二,以窥全貌。
《论爱》:在第1节诗中,纪伯伦运用恰当的比喻,刻画了生动的形象,从而讲出了一个辩证的道理:“爱虽给你加冠,他也要把你钉在十字架上。他虽栽培你,他也刈剪你。”爱的力量是巨大的,既给你带来欢乐又给你带来痛苦。
在第2节诗中,诗人提出人们应该追求一种理想的和平等的爱,所以他说:“爱除自身外无施与,除自身外无接受。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因为爱在爱中满足了。”只有这样的爱,才能把人引向圣洁,才能使人变得崇高。“如同一捆稻粟,他把你束聚起来,他舂打你使你赤裸,他筛分你使你脱壳,他磨碾你直至洁白,他揉搓你直至柔韧;然后他送你到他的圣火上去,使你成为上帝圣筵上的圣饼。”同时,进一步说明人们要想永远生活在爱的快乐中,那么,一切言行就必须听从爱的指引。
诗的最后一节,论述了“爱没有别的愿望,只要成全自己”的道理。爱,就是无私奉献,同时,也要把握好爱的尺度,“要知道过度温存的痛苦”。只要有爱在你身边,你就会永远幸福,“清晨醒起,以喜飚的心来致谢这爱的又一日”。
《论美》:诗人开宗明义,指出圣洁的美、崇高的美是不能强求的。“你们到哪里追求美,除了她自己作了你的道路,引导着你之外,你如何能找着她呢?”然而,只要我们热爱美、向往美,具有爱美之心,就一定会步入美的殿堂。
诗的中间部分,诗人列举出冤抑的、受伤的人,热情的人,疲乏的、忧苦的人、烦躁的人等对美的理解,都是根据他们特定的处境和心理需要,把美理解成各自不同的符合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完全是实用主义的表现。然后诗人说:“实际上,你却不是谈她,只是谈着你那未曾满足的需要,美不是一种需要,只是一种欢乐。”诗人认为: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们谈论的不是美,他们也不懂得美,美在人的心中,它是灵魂快乐的不竭源泉。
诗人最后说:“在生命揭露圣洁的面容的时候的美,就是生命。但你就是生命,你也是面纱。美是永生揽镜自照。但你就是永生,你也是镜子。”在这里,诗人着重强调了生命本身就是美的道理。
《论友谊》选自纪伯伦的《先知》,它所触及的是读者经常遇到而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友谊里,不用言语,一切的思想,一切的愿望,一切的希冀,都在无声的喜悦中发生而共享了。
什么是先知书?
先知书,包括《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及12部小先知书,共15卷。这里所说的先知书非指早期的先知,早期先知权力很大,如撒母耳有权立扫罗为王,女先知底波拉本人即为士师。这里的“先知”是指以色列、犹太行将灭亡前开始兴起的一批先知,其年代约为公元前8至3世纪。他们被认为是先知先觉,“奉主之名发声,乃是神启”,是神的代言人,实际上是出身于社会下层的社会改革家和思想家。他们谴责社会的不平等,大声疾呼,唤醒群众。如出身下层的阿摩斯,在亡国前三十年写了小先知书之一《阿摩斯书》,谴责社会的不平等,“以色列人三番四次犯罪,我必不免去他们的刑罚,因为他们为银子而出卖女人,为一双鞋卖了穷人,他们看见穷人头上蒙的灰也要垂涎……”因此,耶路撒冷的圣殿将毁于火。另一小先知书《哈巴谷书》约于公元前6至5世纪写成。作者目睹巴比伦之囚的惨状,描写新巴比伦的骑兵比豹还快,如鹰鸟抓食,谴责其不知正义。
《耶利米书》、《以赛亚书》均非一人所作,年代亦不一致。《以赛亚书》的第40章以后的内容明显属于巴比伦之囚以后的事。这两部先知书均把耶和华视为宇宙惟一真神,都预示了救主将降临领导犹太人复国。《以西结书》并设计了未来复国后理想中的耶路撒冷城之蓝图。
有关纪伯伦《先知》的多方评论
灵魂的鼓荡 先知的声音
——读纪伯伦《先知》
崔国斌
纪伯伦是阿拉伯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也是阿拉伯现代文学史上运用散文诗体的优秀代表。“这本书,……那满含着东方气息的超妙的哲理和流丽的文词,予我以极深的印象!”冰心指的“这本书”,便是纪伯伦的《先知》。
《先知》的声音,就是这样让人喜爱并倾听着。
——纪伯伦·赫利勒·纪伯伦,1883年1月6日出生于黎巴嫩北部科奈特索达大雪山遥远的山村。1903年起,他开始在阿拉伯文的《侨民报》上发表散文诗作。1923年,他的《先知》由纽约克那夫书店出版。尼采在他心中的激起的风暴,几乎把他从东方的土壤里连根拔起,但他毕竟摆脱不了其东方气质,因而与尼采不尽相同;当他的《泪珠与欢笑》脱稿以后,他心中的风暴逐渐平息了下来,他因激愤而痛苦的心缓慢地转向了深思。
纪伯伦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他把抽象的事物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让读者在他的“隐喻”中获得劝诫,并由此引发读者的深省。
《先知》中的28章散文诗是一个整体的结构:以《船的到来》开篇,至《拔锚启航》收尾,中间是一系列篇章——《爱》、《婚姻》、《孩子》……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自然而又层次分明地从一个主题转换到另一个主题,形成了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据说纪伯伦非常崇尚公元10世纪阿拉伯诗人穆泰纳比在诗歌结构上的“整一”。这种“整一”的诗歌结构形式不仅使得他的一系列思想得到贯彻执行,而且又达成了他哲理音调的一致性。
在《先知》里,纪伯伦除了大量运用传统的比喻手法外,还大量借鉴了西方诗歌中的梦幻和象征手法;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交替运用中,既树立了新鲜活泼的艺术形象,又蕴含着深沉的哲理,一个“预言者”,一个名叫阿尔美差的女子,她从圣殿里出来,实际上充当了一个“导演”的角色;而在阿法利斯城中等候了十二年的亚墨斯达法则是《先知》中的真正“主角”。亚墨斯达法就是纪伯伦讲述真理的“嘴巴”:纪伯伦通过他取得了“合法”的身份进行发言。《爱》等26个方面,可以说是《先知》的主体,也是其精髓的在。亚墨斯达法对那些提问的作的一系列回答,充分显示出纪伯伦散文诗的哲理深度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饱经沧桑的纪伯伦,他的创作总是发自内心,于平静中流露着悲凉;他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和感情为语言涂上了一层强烈的主观色彩。正因为如此,他并不注重对生活的形象再现,而是倾向于向读者倾吐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感受和理解。这可以从他的另一部著作《沙与沫》中一句话得到理解:“诗不是一种表白出来的意见,它是从一个伤口或一个笑口涌出的一首歌曲。”
——亚墨斯达法在公开他的思想之前,于《船的到来》结尾处说:“阿法利斯的民众啊,除了那现时在供销社们的灵魂里鼓荡的之外,我还能说什么呢?”
通过句摘,我们仿佛可以听见其灵魂深处公开的秘密。
他在《婚姻》中讲道:“你们一块儿出世,也要永远合一/在死的白翼隔绝你们的岁月的时候,你们也要合一。/噫,连在寂寞地忆想上帝之时,你们也要合一。/不过在你们合一之中,要有间隙。/让天风在你们中间舞荡。”这与歌德“是一个生命的本体,/在自己内部分离?/还是两者相互选择,/被人看成为一体?”(《二裂叶银杏》中句),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在《孩子》中谈到:“你们的孩子,却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诗中充满着尊重、宽仁和容涵。再如,“在工作中爱了生命,就是通彻了生命最深的秘密”(《工作》)“当你在城里盖一所房子之前,先在野外用你的想象盖一座凉亭。”(《居室》)
我们听着《先知》的声音。灵魂鼓荡。
纪伯伦散文诗的魅力正在于他近乎神性的哲理。哲理没有损害他的诗歌,因为他的哲理,他的诗歌才得以在精神和艺术上产生超拔。特别是情境的设置,让我们首先预付了悲壮。在《先知》的结尾,我们看到:船拔锚启航,亚墨斯达法弃岸登船,向东驶行,大众都星散了,爱尔美差仍独自站在海岸上,在她的心中,忆念着亚墨斯达法所说的:“一会儿的工夫,在风中休息片刻,另一个妇人又要孕怀着我。”
——一个缓慢的收场:事物渐渐远离,直到从目光的尽头消失;而那些情感、理智与氛围,却悄悄地潜入了我们的灵魂,化作了我们生存的感觉。
我合上了《先知》,但《先知》的声音永不止息。
《先知》到底在讲什么?
对啊,你说的都对,就是这么个故事。片中以能量形式存在的外星人就是我们认为的神嘛,神创造的我们,可能也创造宇宙中的一切。在我们毁灭之前把我们的种子播撒到另一个适合居住繁衍后代的星球,包括动物,植物的种子。凯奇不是在片中反复强调吗,我们只不过是偶然存在的,毁灭也只是偶然事件,就像老鼠过街没注意被车撞死了,这就是命。所以别以为自己很伟大,站在整个宇宙的角度来看我们无比的渺小。
《先知》是什么样的一部作品?
纪伯伦的《先知》,通过一位东方智者的“讲说”,谈到了爱、婚姻等26个方面的问题,用诗般的语言讲述哲理,充满了诗化的智慧和诗意的美,是诗人融合东西方文学传统革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