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天才少年拒绝美国绿卡:人类研究了107年的难题,被他攻克,他是谁?
1、“挺聪明的家伙!”
1996年,曹原出生在成都,根据他的亲朋好友介绍,从小他就是个天赋异禀的孩子。
11岁那年,曹原凭借着异于常人的天赋,被分配到了深圳耀华实验小学超常班。
简单可以理解为,这是个专门培养天才少年的特殊班级。
在这个班级里只有3个同学,配备着6名老师,其中一名老师更是在中科大任教超过20多年的教授朱源。
用了3年的时间,曹原便完成了小学和初中九年义务教育的内容。
那时候的曹原,甚至想要参加高考,但迫于年龄的限制,他并未如愿。
在提到自己“跳级”的事情时,曹原总是淡淡的说:“我只是跳过了中学里面一些无聊的东西。”
虽然在别人的眼中,曹原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少年,但在现实中,曹原却并不是个很听话的孩子。
趁父母不在家的时候,曹原曾偷过母亲的银首饰,只为融掉获取自己实验需要的硝酸银。
在别的孩子都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年纪,曹原则是经常跑到电子市场,买回来一大堆电子零件,然后拆的满屋都是。
虽然有些时候,曹原的父母会为他一些“叛逆”的举动而头疼,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曹原的爱好还是支持的。
为了满足曹原对实验的需要,他的父母还专门为他在家中开辟了一间实验室,当曹原说出自己喜欢天文时,他的父母不惜斥巨资为他买了天文望远镜。
自己本身的天赋,加上父母的支持,让年纪轻轻的曹原便建立了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让他显得跟同龄人多少有点格格不入。
“在广阔的宇宙面前,再多的起伏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2010年,14岁的曹原参加了高考,凭借着669分的高分考入了中科大的少年班。
对于他的家人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十分令人骄傲的事情。
进入中科大就读后,曹原仿佛如鱼得水,对一切知识充满了渴望,在别人眼中枯燥乏味的公式,他总是会不厌其烦的一次又一次验算。
为了尽快完成科研作业,曹原泡在实验室里,几乎不眠不休,不仅放弃了自己所有的周末,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寒暑假。
同样的实验,别人需要一年的时间,但在曹原手里,用了一个寒假就做完了。
就连中科大出名严厉的“丁老怪”都忍不住称赞:“这是个挺聪明的家伙!”
正是在这种间接的关系下,久而久之,曹原的大名也响彻了整个中科大。
2、改变世界的少年
从中科大毕业后,曹原揣着中科大本科生的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赴往了麻省理工学院进修。
他始终没能忘了那个改变世界的誓言。
那时的能源领域,电力传输的过程当中损耗是极大的,无论是多高精尖的材质,在传输过程当中都会损耗7%的能源热。
为此,工业制造的效率大打折扣,无数制造企业还会因此蒙受非常大的经济损失。
这是个让全世界都很头疼的事。
直到1911年,荷兰的一位名叫卡末林昂内斯的科学家在反复试验后,终于发现了一种介质,可以实现能源输送的0消耗,也就是所谓的“超导体”。
但这种传输并非是简单的,实现“超导”的前提,环境必须要设置在“绝对零度”的环境下,也就是零下237摄氏度。
尽管实现了“超导”,但遗憾的是,这项发现的实用价值并不高,但这一发现还是获得了诺贝尔奖,推动了相关领域研究的发展。
数年后,有个老师站在讲台前,讲述了这个故事。
讲台下的一位少年,就此在心底埋下了一个种子。
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期间,经过反复研究,曹原提出了自己的推测:当两层石墨烯材料叠在一起并彼此发生偏移的时候,可以在常温下实现“超导”。
但当时周围的人都对他不屑一顾,因为在他们的眼中,曹原只是一个不到20岁的小孩,实现“超导”简直是痴人说梦。
毕竟在此之前,人类研究了107年,都没能实现这一壮举。
对于外界的议论,曹原并没有在意,是将自己关在实验室里,一遍又一遍的进行试验,企图找到那个偏移的最佳角度。
他坚信,在石墨烯的领域,他能够发现那个“改变世界”的点。
终于,在无数次失败后,曹原终于发现,当两层平行的石墨烯呈越1.1的角度时,可以产生超导效应。
2018年,曹原整理了自己的相关研究,投稿了《自然》杂志,当编辑收到这份论文后,几乎没有修改,第一时间将文章上传到了官网上。
一夜之间,曹原的发现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轩然大波。
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反复研究,能源消耗的世界难题,竟被一个年仅20岁的中国少年破解了。
一位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说:“曹原为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们能做的太多了。”
这一技术的发现,不仅是对物理界的颠覆,更是深远的影响了许多商业企业,如新能源汽车、手机快充,这些都是石墨烯技术研发后所带来的红利。
从默默无闻到站上世界之巅,那年的曹原,只有24岁。
3、少年强,则国强
曹原凭着石墨烯技术在业内一炮而红后,世界各国的尖端企业纷纷为他伸来了橄榄枝,希望未来能够加入他们的企业。
就连一向狂妄的美国,也向曹原发出了友好的请求,希望他能加入美国国籍,为他送上绿卡。
但曹原选择了拒绝。
2020年,曹原学成回国,第一时间回到了自己的母校中国科技大学,与自己曾经的导师和同学进行庆祝。
在母校的演讲当中,曹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希望未来能够从国内从事科研,在中国科技大学工作,为国效力。
百年之前,梁启超便说过那句被后世所传颂的佳句:“少年强,则国强。”
百年之后,曹原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如今中国的少年,真的做到了“少年强”。
曾有人做了一项统计:当下中国90后的教授,人数已经超过了10位,这也从侧面说明着,中国的未来将越来越年轻化,中国的创造力,也将越来越年轻化。
曾经有许多老人质疑90后是玩乐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但年轻人们如今用实际证明了,中国的未来终将属于更年轻的一代。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正如鲁迅说过的那句话一样:“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也希望未来的中国,可以有一份热,发一分光。
全国第一神童宁铂出家真相是什么啊?
全国第一神童宁铂出家真相:
19岁,宁铂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而他醉心佛学,两度出家,再次引来关注的目光。这个从赣州市走出的天才,成为一个充满争议的天才人物。
1、炮轰“神童教育”
2002年,宁铂离开中科大前往五台山出家,被校方找回;2003年,宁铂再次出家,这次他成功了。
据媒体报道:宁铂入校一年后告诉班主任汪惠迪:“科大的系没有我喜欢的。”汪惠迪打了一份报告给学校,希望学校根据宁铂的兴趣转至南京大学天文系。学校的答复是,既来之,则安之。宁铂被安排选择了自己在赣州八中时就不喜欢的理论物理专业。1982年,宁铂本科毕业留校,19岁的他成为中国最年轻的讲师。在中国科大任教期间,宁铂并没有将时间花在物理研究上,而是开始了对宗教、气功的研究。1993年,他开始学习佛教。
1998年,宁铂参加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一期有关神童教育的讨论,针对神童教育,他表达出不予肯定的态度。这期节目,被传为是宁铂向神童教育开炮。
2、留下的争议
宁铂及属于他的时代已经过去,而宁铂及“制造神童”,留给人们的思考很多。
江西省社会学学会会长王明美谈到,“神童教育”在本质上是违反教育规律和人的智力发展规律的。一般情况下,人的受教育过程都要经历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过程,这是正常的一般的教育规律,而“神童教育”却贸然提前了学习时间,导致违背教育规律。人在违背规律的情况下,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在沉重的压力和过高的外界期望之下是难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的。
但也有不同观点者。江西师大的李教授说,著名画家李叔同是在出家后,方才找到艺术创造的崭新天地的。宁铂何以不能成为第二位李叔同?或者成为一名高僧呢?
关于宁铂及神童教育的争论并不会很快结束,或许永远没有结束。不管如何,宁铂及神童教育,均在社会留下了一道深刻印记。
扩展资料:
宁铂(1965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78级少年班成员,当时曾被誉为“第一神童”,2003年出家为僧。“第一神童”使其轰动一时,他的经历又让人们为之喟叹。
能不能不再提宁铂——在谈论少年班或神童这类题目时?不可能。这个少年的出场及其中年时的谢幕都饱含戏剧性,符合中国人的集体心理,符合他们对神化和传奇的永不餍足的需求。他们,在那个特定年代共同参与了神话的缔造和后来的“伤仲永”。
1978年,全中国的报纸、杂志、电视聚焦一位名叫宁铂的少年天才。20多年后,有人把他与张华、朱伯儒并列为那一年代的“时代人物”。
1998年,宁铂与程陆华结婚,然后生子、给儿子喂奶、烫尿片、去菜场买菜……婚姻生活似不和谐,于是他醉心于研究佛学。
2002年,他前往五台山出家,很快被学校领回去;一年后,他“成功”遁入空门。在此之前,他引高尔基一句话形容自己:“我的心眼,是皮肉上熬出来的。”
宁铂曾经说,自己是时代需求的产物,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他决不会再读少年班。“我的那些同学,今天有的很棒,有些很平常,还有的不怎么好。”张亚勤认为就为这些当年的神童下定论为时过早。“什么叫成功?什么叫失败?大家的标准不一样。我们这些人才30多岁40出头,这个年龄很难讲是成功还是失败。如果宁铂以后成为一位高僧呢?”
一个行业的成功者,很可能在其他方面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我们不能只用成功来衡量一个人的存在价值,人是否值得存在并不是用多么成功来决定的。
2018年3月媒体报导,宁铂已还俗,研究佛教,做心理咨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宁铂
“天才少年班”为他专门设计,我国第一代神童宁铂,他现在怎样了?
教育不单单是提高智力那么简单,不单单是培养人的知识,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情商,比如品格。
今天我们来聊聊那种人人羡慕的天才。
有的天才,能给社会乃至整个时代整个人类做出突出的贡献,比如牛顿,比如爱恩斯坦......有的天才,在他们早年显示出惊人的天赋还有学习能力,甚至让一些高校给开绿灯,给这些天才特设一个班。
宁铂就是那样一个人。他小时候惊人的学习天赋让他一鸣惊人,让中科大特设少年班就为招他进来把他培养成才。
小时候的宁铂是怎样的?别人还在牙牙学语的两岁,他就能被不少古诗;别人还在刚说话说利索的4岁,他就识字了,还不少;别人还在刚上小学的7岁,他居然把医术就学成了,而且是医术了得那种......真正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天才少年的,是他和副总理下一盘围棋,结果还嬴了才智双全的副总理。
正是这件事情,让中科大想揽这位少年成为自己的学子。而那时宁铂也就是13岁而已。别人13岁在干嘛?大概也就是刚上初一,还可能没有他那样的成就。
当然,中科大的少年班不是唯独招收一名学生,他招收了20个天才少年,而宁铂是这些佼佼者中的佼佼者。
提前进入了不少人梦寐以求的名校,宁铂最后怎么样呢?
他并没有在他专业做出特别的贡献,4年后,他大学毕业后直接成为了大学的一名老师。2年后,也就是他19岁的时候,他成为了全中国重点大学的最年轻的讲师。这当然也很优秀了。
让人惋惜的是他后面的举动。他大学学的是设计专业,他渐渐地不再喜欢这个专业,希望自己能在天文学有所研究,于是他多次申请南京大学的天文系,只是都被拒了。一向心高气傲的他,忍受不了这样的失败。而且可能是太早成名,别人给的都是赞美和掌声,他觉得自己能力超群,长年累月下来他慢慢地演变成恃才傲物,不懂得尊重别人,即使别人能力比他强。
在这样的心理素质下,他跑去当和尚了,因为那时他觉得自己除了痛苦就是痛苦,甚至都没有了活下去的理由。
可能佛学净化了宁铂扭曲的心灵,多年后,他终于觉得自己重活了,不再么痛苦,他还俗了。
还考了心理咨询师的牌照,去当了心理咨询师,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知识能同样帮助曾经像他那样迷茫的人,曾经痛苦或者正历经痛苦的人。
所以,什么才是好的教育呢?拔苗助长或者能看到短期的效果,可是人是很复杂的动物,心理因素也是影响人的成长和作为很重要的因素。
天才少年曹原:实现石墨烯超导效应,美国邀请入籍,他是怎么选择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我们上初中感叹一位古代天才年纪轻轻便陨落的时候,现代就有一位天才横空出世——曹原,中国的一位天才少年。
2018年,年仅22岁的曹原登上了全球顶级科学杂志《自然》的封面,当选为当年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且排名全球第一位。为什么他能力压国内外众多优秀科学家成为《自然》杂志的封面呢?我们还要从他的研究方向说起。
曹原,199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位天才少年,年少时随父母搬往深圳,在深圳由于接触到更多更新的事物,他自小便喜欢科学类的杂志。在一般人需要用十几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完成小初高的教育时,他用了仅仅三年时间便完成了所有课程。在高中时甚至常常提出老师也无法解答的问题。
12岁的他没有地方进行学习研究,便在自己家里建造了一个实验室。通过对电子元件的反复拆解与组装,在常人看来是如此枯燥乏味的游戏,却成为他主要的娱乐活动方式。14岁时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这里人才济济,英雄辈出,即便如此,他也依旧是最亮眼的那一位。
在少年班学习期间,他还被英国牛津大学选中受邀做两个月的科研实践。在少年班毕业时他不仅获得了第三十三届郭沫若奖学金,还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在读博士之前,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将石墨超导技术研究作为了自己博士研究的方向。
在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在国际上尽管有无数科学家对此研究前仆后继,仍然有将近百年的时间停滞不前。情况如此艰难的研究领域,却是他求学路上的首选,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也凭借自己过硬的研究本领,打破了该领域的僵局,为物理学的研究开启了新的大门。
曹原在英国求学期间,曾一度不被同学理解,还经常遭受到同学的嘲笑,或许是每个天才的通性吧,他对同学们的嘲笑丝毫不在意,只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不可自拔。面对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他并没有感到气馁,相反,他认为实验失败是家常便饭,心态平和地对待失败就没有什么压力,因此他越挫越勇,在不断失败后的教训中,他积累了一次又一次经验,找到一次又一次实验失败的关键,最后,他取得了成功。
科学的发展,就是在无数次失败的教训中开拓出来的,科技的进步,就是在科学家们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实验中走出来的。2018年年仅22岁的曹原成为在Nature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的中国学者,还一次性发表了两篇,他的成就,是许多科学家穷尽一生都追求不到的目标。他的成果轰动世界后,得到了“怪人”这个称号,这个称呼,不仅是对他成就的认可,更是对其能力的赞美。
曹原在Nature上发表论文后,引起了科学界的巨大轰动,他的这一研究,开启了石墨烯研究在停滞107年后物理学发展的全新领域。全世界纷纷对其研究成果表示感叹与赞美,世界各国的知名高校也纷纷对他抛出了科研的橄榄枝,希望他进入自己的学校继续学习研究创造出更多的科学价值。
更令人惊叹的是,美国为了挖人,还因此向他发出入籍的邀请,但曹原深知自己的初心,对美国的邀请作出了友善的拒绝,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将来也要留在中国”。听了他的言论,无数国人无不为他叫好,因为感受到荣耀之后,不被四方八方的诱惑迷失,还能回到最初的起点,对想要追求更高平台的年轻人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在曹原的心中,学成归国,留在培养他的母校任职,以培养更多的中国学子取得优秀的科学成果成为他心中的信念,而他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这个信念。
结语
少年时在学校,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经常在我们耳边萦绕。如今,身为中国最年轻的科学家的曹原,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得了世界对于中国科学界年轻一代的认可,这不仅是他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中国第一神童:10岁考入中科院,19岁当大学讲师,后来怎样?
自“神童热”横空出世,已经默默捧杀了无数个孩子,他们聪慧无比,如果没有人将他们的“神童”称号强势安在他们身上,用来炒作自己的新闻的话,或许那些孩子也不会落得半路腰斩的下场,或许我们国家未来又会多了几个专业领域的高端人士。
宁铂,生于神童,”死“于神童,他被誉为我国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神童,一个在当时极具爆炸性的人物。
1969年,一个叫做宁铂的孩子出生在江西的一个普通人家里,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会像普通孩子一样可以在玩耍的年纪肆意打闹,在成家的年纪怀抱娇妻幼子。
可是,他那引人注目的聪慧与智商,将他的人生带到了另一个版本里。
他从小就表现出了超高的学习天赋,基本上只要被他看过的东西都会立马记住,他的兴趣很广泛,两岁背古诗,在他八九岁的时候就已经考上了当地的重点高中。
到了后来,连他的高中老师都已经到了教无可教的地步,在他十岁那年,正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
当时有人给中科院领导写信,表示我国现在的教育水平实在是落后,需要输送和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一番话,成功让中科院领导冒出了成立少年班的念头。
说干就干,少年班很快就成立了,他还专门派人去观察了一段时间信里提到的哪个天才少年,发现对方确实太过惊艳,就决定让宁铂进入自己的院校。
宁铂听从父母的建议去参加了少年班考试,不负众望的是他以拔尖的成绩考入了少年班,可是进入少年班之后,他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
毕竟再是天才,他也是一个孩子,被人大肆报道自己的人生经历,被强势冠上”神童“名号,家人、老师甚至连同窗都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这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心理压力很大。
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一个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教育机器,他不喜欢现在的生活,无数次的呐喊,可却无人理会,也导致他性格越来越孤僻沉郁。
宁铂不喜欢中科院现在的专业,他想去南京大学学习天文知识,可是南京大学却回复他:”你只能选择学校为你制定的专业——物理专业“。
天知道,他有多崩溃,物理是他最弱的一个专业,他不喜欢物理,可是他们那些人不愿意放走他这个”名人“,为了培养物理学家,却逼得他只能学习物理,他只好把爱好转向了星象学、宗教以及气功上面。
他不能为自己做主,不能选择自己的人生,以至于本就是弱势的物理越来越差,再加上别人寄予他的”神童“称号,倒更像是无声的讽刺,他的精神已经到了极度紧绷的状态。
学校得到了这个所谓”神童“,却没好好珍惜他保护他,任由自己院校的领导们给那个孩子施加压力,好像他不做出一点成绩就是做了什么天理难容的事一般。
在他19岁的时候,他被学校留下来做了学校最年轻的讲师,尽管外面对他的赞誉像雪花一样向他飞来,可他并不开心,他无比厌烦现在的生活,只好沉醉于佛学当中。
之后的17年人生里
,他按照别人的规划过着自己的人生,他已经没有了思想和灵魂,只剩下麻木的躯壳,他听话的结婚生子,听话的按部就班。
1998年,他被邀请去参加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的神童学的谈论之道,谁知,被奉为神童的宁铂却公然表示出了对所谓”神童“的极大厌恶。
或许压抑的时间太长,在节目中他几乎癫狂,大肆炮轰现在轰轰烈烈的神童教育,抨击他们教育背后对名利的狂热追求和对孩子们痛苦的不闻不问。
在当时,他的这番话引起了大众哗然,但一些学校看到了”神童“带来的好处,他们开始不断去民间找寻天才少年,一开始是初高中,到最后连小学生都不放过,颇有揠苗助长的气势。
在宁铂36岁那年,他抛弃了自己俗尘的一切,跑到五台山出家,在这里,他才有了片刻的放松与洒脱。
可是没多久,校方就追来了,无奈之下他只好跟着校方回学校,他引用了高尔基的一句话来形容自己,“我的心眼,是皮肉上熬出来的。”
一年后,他再度落发出家,这次是真的出家了,一代神童遁入空门,这在当时可谓是轰动全国,有许多媒体记者想要采访,最终都被佛门的师傅们给挡了回去。
这位年少天才给大家留下了太多传奇,他们采访不到本人,只好去采访他的一些同学,其中有一个叫做周逸峰的男人说:”进入少年班,在当时来看是一件很荣耀的事,一个人在这种荣誉感之后,如果用的好是一种动力,用不好它就是一种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与宁铂一起参加的考试的另外两个孩子,现在已经成为了某个领域响当当的人物
,只是他们不到四十的年纪却早已满头华发,脸上的细纹皆是世事沧桑的痕迹。
宁铂的两度出家也让中科院等一些高等学府开始反思自己,他们决定将少年班的孩子们保护起来,除了学习之外不让他们接受任何采访,自此,那些天才少年们的压力才算是少了些。
后来,记者在南昌附近的一家佛寺中无意间得知,当年的那名天才少年竟然就在这家寺院出家,经过软磨硬泡,该记者终于赢得了听宁铂讲课的机会。
课堂上,他与佛学弟子们坐在一起,他抬头看向昔日的神童,他神色安然气度不凡,手里紧紧攥着一摞经书,却不看一眼,凭着自己强大的记忆力能准确的说出某一句经文的具体位置。
该记者似乎又隐隐间见到了昔日神童的样子,他眼睛有些发热,似乎明白了宁铂为何出家,为何会说出那些抨击神童教育的话。
有人觉得宁铂这样的人生无疑是失败的,然而何为失败,何为成功?难道一定要成为科研人员才算是成功吗?难道成为佛学高僧就是失败的吗?
每一个人对成功与失败的定义都不一样,谁也说不准这人的人生是怎样的,不要忘了,有些人大器晚成,三四十岁才出头,谁能说他是失败的吗?
或许这件事的本质上无所谓对错,父母盼望”望子成龙“,国家希望时代进步,孩子则懵懵懂懂的跟着老师的建议走。
慢慢的,一切初心都变了质,他们掉在了名誉与光荣的漩涡没有爬出来,直接的结果就是毁掉了一个孩子的一生,就像是古代的”伤仲永“一样,重点是”伤“还是”仲永“,已经无法分得清了。
孩子聪慧本不是错,可是孩子是用来呵护成长的,而不是肆意挥霍他年幼的利用价值,根据研究表明,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所以,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这里的”好“并不仅仅是老师讲的好,课本学的好,而是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孩子本身良好的性格和人品,这远比”应试考试“来的更重要。
等走过一段人生路后,我们回头再看,就会发现,你遇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出色的、落魄的,你可能会羡慕那些出挑的人,但你要相信,你和他们一样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人生,谁也无法复制,辉煌有辉煌的妙处,可平凡也有平凡的乐趣,所谓”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或许你在羡慕他们的同时,他们也在羡慕你呢?
曾经的中国第一神童,后来怎么样了?
2021年2月1日“天才少年”曹原再次以共同一作的身份在Nature上发表论文,这已经是不到25岁的他第五次登上这本顶级学术期刊。
这几年中,每隔一段时间,我们总能在新闻上看到一些关于“神童”的报道,有的是关于神童如何天赋异禀,有的则是关注他们后来的人生发展。
那么,这些曾经活在媒体报道中的神童和天才少年们,后来都过得好吗?
神童,这个词似乎天生带着耀眼的光芒。如果一个人在幼时被老师、长辈形容为神童,那往往意味着他拥有超高的智商、异禀的天赋以及无限的潜力。这也意味着,他从小就要带着外界极高的期望生活、学习。大家总是会对天才的故事多几分好奇,曾经的“中国第一天才少年”宁铂就是一个从小生活在媒体报道里的神童。
和大多数神童一样,宁铂的人生也有一个异于常人的开始:2岁半时会背30多首毛主席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已经认识400多个汉字,8岁会开中药药方,9岁能吟诗作赋,不到13岁就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但由于年龄过小没有被中科大录取。同样是在那一年,邓小平发表了一场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口号传遍全国。宁铂父亲的朋友,一名江西冶金学院的教师倪霖在得知了宁铂的情况之后,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写了一封信,推荐了这位天才少年。很快,中科大的两位老师来到江西赣州,找到宁铂,对他进行了文学、数学、中医甚至围棋等方面的全面考察。这位少年完美地通过了所有测试,也幸运地被中科大破格录取,和另外的20名同样天赋异禀的少年大学生一起进入了少年班学习。
13岁的宁铂(左二)进入首届中科大少年班
进入中科大以后,宁铂仍然是 媒体报道的重点,时常出现在各种新闻里。然而频繁的曝光却让宁铂飘了,据一位教过宁铂的老师回忆,一次数学大师张广厚到中科大作报告,其他学生都去找大师签名,只有宁铂无动于衷,因为“他对张广厚不认识他很气愤”。年少时的盛名同样拖累了宁铂的人生,为了证明自己仍然聪明,在选择专业时,他放弃了自己一直感兴趣的天文系,转而选择了“高智商的人才能学习的”物理专业。1982年,宁铂从中科大毕业,和大部分选择考研的同学不同,19岁的他选择了留校任教,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大学老师。很多年后,宁铂才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自己放弃考研的原因:“我当时虚荣心非常强,觉得我就是不出国不考研,也会照样干得很好甚至干得更好。”
宁铂的人生看似顺遂,但神童的光环始终压抑着他真实的自我。1998年5月,宁铂出现在了《实话实说》的《评说“神童”》节目里,身穿蓝衣的他坐在嘉宾席的 最右侧,情绪激动地批判着中国的“神童教育”:“那会害死人的!”“不能拿他们做实验”……
2003年,38岁的宁铂选择出家,很多媒体立即将“‘神童教育’的失败典型”这样的标签贴到宁铂身上;2008年,还俗的宁铂去了一个佛学院教书,还自己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一代神童就这样慢慢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里。选择出家的神童并不只有宁铂一个,北大数学天才柳智宇同样选择在大学毕业后遁入空门,8年后才下山还俗,考取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执照,利用自己参悟的佛学来为患者疏导心理问题。
当然,出家的神童毕竟是少数,还有大量曾经名噪一时的天才少年们在长大之后都泯然众人,两届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冠军付云皓就是一个典型。在大众的期待中,作为备受期待的奥数天才,付云皓原本应该在学术界有所建树:2020年以后的菲尔兹奖得主中,至少8位都有过IMO的获奖记录。然而,付云皓在进入北大后,因为物理考试补考后仍未及格,最后只能肄业。没能顺利毕业一事导致付云皓无法正常申请硕士、博士项目,最终他选择了在一所二本师范院校做数学老师。
和出家、泯然众人这样令人唏嘘的结局,有些神童的遭遇则更让人感到悲痛。17岁的徐誉舒曾被父亲徐远侠和周围的长辈认为是一位天才少年:2岁多能认三百多个字,3岁能每天看五六本图画书,4岁就能每天看完一两本文字类书籍。进入中学以后,徐誉舒仍然保持着极其优异的成绩,但同时他的身上开始显现出一些抑郁的初期症状,还有几次在学校里爬上窗台想要跳楼。望子成龙的徐远侠并没有重视这些迹象,徐誉舒的老师曾多次造访徐家,据他所说,“他在家更像在教育局,父亲对他的学习要求严苛,态度固执、粗暴。和同学出去玩,他也被规定20分钟必须回来。”
父亲严厉的教育并没有换来皆大欢喜的结局,2019年11月13日,饱受抑郁症折磨的徐誉舒选择了从教学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只留下痛苦的父母继续寻找他自杀的原因。神童陨落的例子在媒体报道中似乎比比皆是:辽宁神童张炘炀读博多年无法毕业;东方神童魏永康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等原因被大学退学;14岁考上大学的王思涵毕业考试时仅有一门英语及格,遭遇了被退学的处罚。
媒体总是热衷于报道这些神童泯然众人的故事,而曾经将他们捧上神坛的大众,在看到当年光芒四射的天才少年们成年后渐渐走向平庸时,也很愿意再来唏嘘感叹一番。
实际上,和这些陨落的神童相比,一系列受到关注的天才少年里,不乏有一些成功者。宁铂曾经的同学张亚勤在少年班毕业以后继续求学,34岁就成为了微软首席科学家,后来又成为了微软全球副总裁;同样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的郭去疾创始了谷歌中国。
数据同样能够佐证这一点,中科大少年班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截止到2016年,中科大少年班一共培养了3167人,18%-20%左右留在学术界,在国内外做教授的超过250人,还有6位少年班校友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
事实上,在我们回顾这些神童的故事时不难发现,和一路高歌猛进的天才相比,人们总是更加关注“伤仲永”的故事。有意思的是,大家热衷于围观神童陨落的背面,则是媒体和大众对于“神童”的大力追捧,人人都希望看到有新的天才能够横空出世。2017年的“莱阳神童造假”事件就是这样,14岁初中生李向楠宣称自己被麻省理工录取,当地教育局在没有核实真假的情况下就开始大力宣传此事,称他“为莱阳争了光”。然而随着事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李向楠的故事被证实是假新闻,当地教育局的一系列操作也促成了一桩让人啼笑皆非的“神童造假”事件。
大众对于神童的追捧并不难理解,毕竟智力超群的孩子仍然属于少数。相比而言,大家为何热衷于看神童陨落的故事,则更值得玩味。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神童代表的除了自己超乎常人的天赋与智力,更重要的是大众期待这些天赋异禀的人可以运用这种能力来造福社会、推动时代的发展。
中科大在1978年创办的少年班就是这一思想的产物。1974年,物理学家李政道率先提出了在中国开设少年班的想法,以弥补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多方推动下,这一想法在1978年得以实现,虽然公开目的是希望少年班可以“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但实际上是希望更早地挖掘精英人才,以一个小而精的 团体来弥补中国在科学和技术发展上的不足,毕竟鲜少有学校会专门为文科学生设立少年班。很显然,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少年班的学生们占用了比别的学生更多的教育资源,一位少年班的学生周天翼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学校给他们提供的资源会更好一些,不管是宿舍、教学楼还是师资,学校都为他们提供了最优越的资源。这也使得人们对这些神童和天才少年们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以至于当神童们的表现不如预期时,大家就会对其有所嘲讽。
谁该为陨落的神通负责呢?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中国教育中一个很普遍的观念,而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鸡娃大战也让这个起跑线不断提前:从小学到幼儿园,甚至是托儿所和胎教。在大多数人看来,神童就是那一类在起跑时遥遥领先的选手;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在起跑时有优势的人却未必是那些能笑到最后的人。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的教授琼·弗里曼从1974年开始追踪调查了210名天才儿童,他们都曾在数学、美术和音乐等领域展现出过人天赋。有意思的是,在多年的追踪后,弗里曼发现这些孩子中仅有6名孩子取得“通常意义上的成功”。《关于艺术家形象的传说、神话和魔力》一书中也指出,在众多的天才儿童中,后来真正成为艺术家的只是少数,而我们之所以关注这些杰出人物的早年事迹,则是因为读者已经预先认定这些经历是艺术家未来成功的先兆,但事实上却未必要因果关系。
很多研究也已经表明,大部分神童之所以在幼年时期受到大家的关注,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大脑部分神经系统成熟得更早,智力发育早于常人,并不能证明他们真的潜力无限、天赋异禀。所以,在大家唏嘘当年的神童、天才少年时渐渐变得平庸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也仅仅是自然规律罢了。
家庭教育同样对神童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大家都熟知的《伤仲永》,文中的主角方仲永从一个天资非凡的神童最终变成了一个平庸的普通,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父母没有对其进行好的后天教育,让他的才华逐渐荒废。
有意思的是,近年来《伤仲永》的故事已经越来越少;相反,很多神童之所以泯然众人恰好是因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为其施加了太多的压力。弗里曼在调查报告中分析,不少神童最终人生失意的原因在于父母对他们期望过高,给孩子压力很大;有的父母还会让孩子远离同龄伙伴,最终令他们无法享受正常的童年时光。
弗里曼强调,神童其实也是普通人,人们应当以平和的心态接受他们,而不是给予不切实际的期待,“童年时代的欢乐和创造力是取得一切伟大成就的基础。”
二十世纪初,美国曾有一位犹太神童威廉·詹姆斯·席德斯横空出世,智商高达300的他是全世界公认智商最高的人,在数学和语言方面也具有惊人的天赋,8岁就通过了MIT的入学测试,11岁入学哈佛。
然而这样一位智商极高的人却拥有极其悲剧的一生,由于父亲有强烈的强迫症,并且依照自己的理论为威廉制定了一系列计划,从2岁到20岁,威廉都一直生活在父亲的严密管控之下。更可怕的是,由于威廉在1919年发表了一篇关于“自由”的文章,父亲认为他有了精神疾病,强行将他送去了纽约郊外的精神病院,进行了两年左右的治疗。在那之后,威廉也就远离学界,不再 从事和数学相关的研究,终其一生也没有取得任何可以与他的惊人智商相匹配的成就。
这一情况在中国的神童教育里同样屡见不鲜,一旦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异于常人的天赋,往往会倾全家之力在孩子的教育培养上。比如辽宁神童张炘炀,父母原本都是普通职工,在孩子10岁考上大学以后,母亲换了一份在河北廊坊的工作,父亲辞去工作在天津全程陪同他上学。这也致使他除了学习之外没有任何生活技能,读到硕士时仍然与社会毫无接触,心智像一个孩子一般。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天才陨落的背后也暗含着大家对于“成功”的定义仍然是狭窄的。大多数人认为的“成功”,往往局限于获奖或是赚大钱。然而在世俗意义的成功之外,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有时也很难定义,那些选择出家或是回归普通人生活的神童们,是不是获得了自己心中想要的那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