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连自己人都觉得缺德,二战日本发明的病毒武器究竟是何?
日本发明的这种武器是用来对付美军的。
日本发明了最缺乏的武器,并将其用于女性身上,即使日本人自己也感到非常可耻。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无数次战争,但在许多战争中,我认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使用了不人道的武器。这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残酷的主要表现。第二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破坏尤其巨大。历史书籍记录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55至7000万人。在这场战争中,有些人还使用了非人类细菌武器。细菌武器侵犯了道德和社会,也对人体和精神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性传播疾病武器对人类具有极大的破坏力,令人沮丧。
日本人赢得珍珠胜利后,他们生活在太平洋群岛。他们认为美国肯定会迅速反击,一个名叫金马的日本人提供了建议。那是使用化学武器。金马奖(Golden Horse)昼夜不停地领导着一些人的研究,这些都是非常致命的病毒。一旦这些病毒被污染,最终结果将留给命运。在他们占领的太平洋岛屿上,有许多原始居民。他们在这里住了几代人,他们在离赤道很近的地方而生活。因此,该岛的居住环境仍然很热,他们穿的衣服是裸露的。如果美军来到这里,看到他们肯定是难以忍受的。金马说,这些妇女会被感染。
到那时,美军的战斗力将会减弱。当日本马说这话时,许多日本人感到有些生气。他的想法太糟糕了,以至于让日本人感到无耻。 1940年,金马奖号在日本在一艘大型潜水艇上携带这种最不完美的武器病毒,并驶向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为土著妇女接种疫苗。但是,日本的病毒武器最终并没有赢得美国,但据报道,日本和美国在那场战争中遭受了重大人员伤亡,特别是美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军将这种病毒用作与美军讨价还价的筹码,并将其秘密移交给美国,并承诺永远不会对外开放。
比特币病毒为什么成为史上最缺德的病毒?
本次“比特币病毒”事件“中的病毒被称为“RansomWare(勒索病毒)”,通过加密受害人电脑里的文件,让你完全打不开,来索要赎金。这是不法分子利用NSA黑客武器库泄露的“EternalBlue(永恒之蓝)”发起的病毒攻击,它无需用户任何操作,只要开机上网,不法分子就能在电脑和服务器中植入勒索软件。
最开始遭到攻击的是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HS表示黑客是利用医院IT系统地一个漏洞,用勒索软件向医院发起攻击。医护人员无法访问病人数据,所有数据被加密,医生们的电脑屏幕上出现了这样的界面。
该界面上黑客向医院勒索价值300美元(大概2000人民币)的比特币,注意!是比特币!非比特币不收!不懂比特币怎么充值?不用担心,黑客附了教程给你,不怕你不懂,就怕你不给。
而且赎金必须在3天之内交上,如果超过,赎金就会翻倍;如果7天内不支付,电脑里大的数据信息将会永远没法恢复。
更可怕的是,这,只是一个开端,现在这个勒索病毒,已经波及到了世界各地,包括今天中国的多所高校纷纷中招,在网上你可以看到多地同学在网上晒出电脑被攻击的图片。不得不说,黑客真是用心良苦,连简体中文都有。
二战日军发明的最缺德武器,用在女人身上,连日本人都觉得羞耻,是什么?
说到战争,人类历史上发生的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战争就是二战了,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共有61个国家参战,20亿人口卷入这场战争,堪称历史之最。
二战期间,日军在占领太平洋各岛屿时受到美军各种进攻,日军不仅动用了飞机、坦克、战舰等武器来进行防御,然而这些只是战争中最基础的一部分,更为残酷的是那些违背人道主义的武器被用在世界各地的战场上。
在亚洲战场上,最喜欢使用这类缺德武器的国家,无疑是日本。细菌战,活体研究,生化武器,731部队这些都让我国人民吃尽苦头,日军还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广州地区、南京地区、湖南地区建立了许多细菌武器的根据地。例如1940年在浙江传播的鼠疫和霍乱等细菌,给人民带来了灭顶的伤害。
日本不仅发动细菌战,还有更惨绝人寰的缺德武器来对付比他们自己更强大的美国军队,这武器缺德到连日本人自己都看不下去。
日本在偷袭珍珠港之后,趁机占领了太平洋很多岛屿。当然他们也知道,只要美国反应过来,肯定会来重新夺回这些岛屿的。于是日本著名人体病毒博士“金马”就提出了一个丧心病狂的计策——“性病武器”。
因为当时日军占领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居民性格十分奔放,而当时的美军的私生活也十分紊乱。日本抓住了这个机会,在观察了美军的活动之后,于1943年在面对美军的强势攻击下开始着手于该武器的计划。
提出并主张研发这项武器的是当时日本最著名的医学博士金马,为了剥削美军的战斗力,金马在“大东亚圣战”精神的鼓舞下,向日军参谋部提出了利用性病作为武器对美作战的建议,称为“金马计划”。
金马培养出来的病毒除了一般淋病、梅毒外,还有叫“雅司病”的热带性病病毒。被感染者,身体腐烂流脓,无药可救,很快就会死去。所以,日本发明这种变态武器,堪称世界上最缺德的武器。
提出这个建议后,日军部分官员都觉得难以启齿,加上当时的日本稍占优势,因此这个计划就被日军部搁浅了。但好景不长的日军在强大的美国攻势下节节失败,此时为了扭转战局,他们就开始将搁置的金马建议又重启,于是日本军部在1943年采纳了金马的计划,给太平洋岛上的土著妇女都注射了性病病毒。果然,美军在登陆后不久就有很多士兵染上了这种无可救药的病毒,战斗力随之削弱,加之日本疯狂式的进攻,美军伤亡惨重。
但是,即使这些性病武器的使用,也没能让日本扭转战局,最终的作战效果双方均未公布。二战后,日本把此病毒武器秘密交给美国人,并承诺不对外开放,作为筹码,日本用性病细菌作战也就没有受到应有的军事制裁。
可日本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所达到的目的是否还是最开始的初衷呢?为达目的而丧尽天良,这样做真的对吗?这值得我们深思。
以上属于小编的见解,如有错误,还请指出,望多多保函。
网络上的病毒是哪来的呢??
追踪网络病毒的斑斑劣迹 2001年作为新世纪的第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当个人计算机迎来它的20岁生日的同时,恶毒的“CAM先生”病毒和“红色代码”病毒通过网络袭击了全球的计算机系统,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计算机病毒的存在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早在个人计算机诞生之初,计算机病毒就一直与之形影不离,它们捣毁计算机系统,破坏数据,干扰计算机的运行,以致于计算机用户们惶惶而不可终日。最让人类感到不幸的是,计算机病毒竟源自一场游戏…… 病毒:源自一场游戏 早在第一台商用计算机出现之前,电子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就在他的论文《复杂自动装置的理论及组识的进行》中勾画出病毒程序的蓝图。1977年的夏天,托马斯.捷.瑞安在其创作的科幻小说《P-1的春天》中,更加形象地描写了一种可以在计算机中互相传染的病毒,病毒最后控制了7000台计算机,造成了巨大灾难。这本小说很快成为美国的畅销书,不过谁也没有预料到科幻小说世界中的病毒竟在几年后成为计算机用户的噩梦。 当时,三个在美国著名的ATT贝尔实验室中工作的年轻人在工作之余,玩起一种叫做“磁芯大战”的游戏:他们彼此编写出能够吃掉对方程序的程序进行互相攻击。这个很无聊的游戏将计算机病毒“感染性”的概念进一步体现出来。 1983年11月3日,南加州大学的学生弗雷德.科恩在UNIX系统下编写了一个会引起系统死机的程序,并成功地进行了试验。1984年9月,在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计算机安全技术委员会上,弗雷德.科恩首次公开发表了论文《计算机病毒:原理和实验》,提出了计算机病毒的概念——计算机病毒是一段程序,它通过修改其它程序再把自身拷贝嵌入而实现对其它程序的传染。从此,人间又多了一个有名有姓的恶魔。 到了1987年,第一个计算机病毒C-BRAIN诞生了,它是业界公认的真正具备完整特征的计算机病毒始祖。这个病毒程序是由巴基斯坦的巴斯特和阿姆捷特兄弟编写的,他们在当地经营一家贩卖个人计算机的商店,由于当地盗拷软件的风气非常盛行,因此他们编写这个病毒程序用来防止软件被任意盗拷。只要有人盗拷他们的软件,C-BRAIN就会发作,将盗拷者的硬盘剩余空间给吃掉。这个病毒在当时并没有太大的破坏力,但后来一些喜欢冒险的人以C-BRAIN为基础制作出一些新的病毒,产生出巨大的破坏力。 网络:病毒的天堂 在互联网被全球广泛应用之前,计算机病毒通常被囚禁在独立的计算机中,主要依靠软盘进行传播,要进行广泛传播是比较困难的。然而在互联网普及之后,这些零散的计算机病毒仿佛突然插上了翅膀,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随意穿梭,它们神出鬼没,在人们不经意之时向计算机系统发起攻击。 “蠕虫”病毒是80年代极富恐怖色彩的计算机病毒,之所以将其称作“蠕虫”,就是因为它的寄生性而得名。“蠕虫”病毒在独立的计算机系统中无法完全施展本领,一旦计算机联网,“蠕虫”病毒就如鱼得水一般,肆无忌惮地穿行在各台计算机之间,凡是经它光顾的计算机无不留下其卑劣的痕迹。最可恶的是,它还在计算机屏幕上向人们炫耀它曾到此一游,并大量繁殖后代。难怪当时人们谈“虫”色变。 另一个让人们感到恐慌的计算机病毒就是CIH,它诞生于1998年。CIH病毒的发作时间是每月26日,与其它仅破坏软件系统的病毒不同,它能破坏个人计算机主板上的BIOS芯片,受害的计算机不计其数。只要一到每月26日,人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躲避这个像幽灵一样的计算机病毒。CIH病毒的缔造者台湾工学院的学生陈盈豪曾在网上发表过公开信,向受到CIH病毒侵害的计算机用户表示道歉,他在信中还说到,由他编写的CIH病毒是1998年5月底突然由其宿舍迅速扩散到各大网站的。因为网络四通八达,同时病毒的感染力甚强,于是造成了始料不及的灾难。 1999年3月26日,对于全世界的计算机用户来说是一个灾难的开始。美国西部时间星期五上午8:00,一种被称为“梅利莎”的计算机病毒像瘟疫般开始在全球蔓延。“梅利莎”病毒来自于电子邮件,即使是你最信任的朋友寄来的电子邮件也可能携带它,让计算机用户防不胜防。“梅利莎”病毒其实只是一个宏病毒,隐藏在微软Word97格式的文件里,它会自动安放在电子邮件的附件中四处传播。 具有开放性的互联网成为计算机病毒广泛传播的有利环境,而互联网本身的安全漏洞为培育新一代病毒提供了绝佳的条件。人们为了让网页更加精彩漂亮、功能更加强大而开发出Active X技术和Java技术,然而病毒程序的制造者也利用同样的渠道,把病毒程序由网络渗透到个人计算机中。这就是近两年崛起的第二代病毒,即所谓的“网络病毒”。 2000年出现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病毒是一个典型的网络病毒,它改写了病毒的历史。在当时,人们还以为病毒技术的发展速度不会太快,然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病毒彻底击碎了人们的侥幸心理。“罗密欧与朱丽叶”病毒具有邮件病毒的所有特性,但它不再藏身于电子邮件的附件中,而是直接存在于邮件正文中,一旦计算机用户用Outlook打开邮件进行阅读,病毒就会立即发作,并将复制出的新病毒通过邮件发送给其他人,计算机用户几乎无法躲避。 网络病毒的出现似乎拓展了病毒制造者们的思路,在随后的时间里,千奇百怪的网络病毒孕育而生。这些病毒具有更强的繁殖能力和破坏能力,它们不再局限于电子邮件之中,而是直接钻入Web服务器的网页代码中,当计算机用户浏览了带有病毒的网页之后,系统就会被感染,随即崩溃。当然,这些病毒也不会放过自己寄生的服务器,在适当的时候病毒会与服务器系统同归于尽,例如近期网上流行的“红色代码”病毒。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据国际上统计分析表明,每天会产生十多种计算机病毒,目前全世界发现的病毒约有5万种。2000年5月份爆发的“爱虫”病毒就给全球用户带来了100多亿美元的损失,而2001年8月爆发的“红色代码”病毒在短短数天的时间里已经让美国损失了近20亿美元。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有目共睹,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反病毒的呼声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制造病毒与反病毒本来就是一场技术上的较量,而这场较量似乎很难分出胜负。一个自称为达克.埃文格的保加利亚人在1992年发明了一种“变换器”,利用这个工具可以制造出更难查杀的“变形”病毒,这明显是一个教唆人进行计算机犯罪的工具。虽然在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很快杀除了这一病毒程序,但人们不得不担心这样的事会继续出现。达克.埃文格在其卑劣行径暴露之后,竟堂而皇之地接受了英国《国际病毒新闻》杂志的采访。在采访中达克.埃文格公然表示,他制造病毒程序的目的就是要摧毁人们的工作成果。如此坦率的言语让世人感到震惊。我们相信计算机专家有能力防治任何一种病毒程序,但永远也阻止不了像达克.埃文格这种人的罪恶企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是人与“毒”之战,倒不如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 在经历了达克.埃文格这样的事情之后,人们开始明白,一味躲避计算机病毒程序是不可能的,惟一的办法就是面对计算机病毒勇敢地战斗下去。人们逐渐懂得利用现有的网络环境建立更加完善的反病毒系统,个人计算机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升级反病毒软件,反病毒组织通过互联网能在全球范围内追查病毒制造者的踪迹,即使是最恶毒的病毒程序在互联网上也能很快受到阻击。 只要个别人邪恶的念头没有被打消,人与计算机病毒的战斗就仍将持续下去。不过,善良的人们会永远坚信一个信念:邪不胜正。我们期望着计算机病毒被彻底清除的那一天的到来!